全新數據采集體系秒出結果,深城交承擔的南昌出行補充調查通過專家評審
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為了解南昌市軌道交通新線開通后,南昌市居民的出行行為和方式選擇變化情況,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城交”)承擔了2022年南昌市居民出行補充調查工作,該項工作已于近期順利通過專家評審。

項目專家評審會
本次調查重點關注軌道新線路開通及疫情對于居民出行及交通方式選擇的影響,旨在為后續交通管理政策制訂、引導健康合理的交通出行結構提供數據基礎。
一、精細化培訓及調查,高效完成問詢任務
調查共包括居民出行問卷調查和地鐵口問卷調查兩部分。出行問卷調查方面,通過現場講解、短視頻演示、操作手冊學習等多方式實現調查方法的宣貫,完成全市12個區縣調查培訓,提升了問卷的收集效率及準確性,最終抽樣調查了全市約1萬戶家庭的3萬居民。同時,為進一步了解南昌市軌道乘客出行特征,為新一輪軌道交通規劃提供數據支撐,還完成了地鐵口問卷調查,收集問卷4千余份。歷年南昌居民出行調查周期約10~12個月,而本次調查憑借前期周密詳細的策劃安排,僅歷時3個月便高效、出色地完成調查任務。
項目組開展培訓及地鐵站點問詢
二、依托智能調查云平臺,實時把控數據質量
為進一步提高效率,本次調查還構建了以在線調查系統和智能分析云平臺為核心的全新數據采集體系,實現了數據的實時接入、自動審查、在線統計、秒出結果,在充分保障調查進度和可靠性、降低溝通成本的同時,嚴格把控數據質量,為結果分析的準確性奠定了堅實基礎。
居民出行調查小程序的使用,提升調查及數據篩選效率
三、以疫情防控常態化為背景,聚焦居民出行特征變化
2020年疫情爆發前,南昌市居民出行率整體呈上升趨勢,小汽車和電動車的出行方式比例略有增加。公交的出行方式占比略有下降,但其仍是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在目前的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居民出行特征主要發生以下幾點變化:
1、受互聯網經濟及疫情影響,南昌市民出行率有所下降
2022年,社會經濟恢復活力,產業留人、人才政策、公共服務設施不斷完善落地帶來了南昌市常住人口的快速增長。但伴隨快遞外賣、團購等業務的發展及疫情的影響,居民出行強度相比于疫情前仍處于較低水平,人均出行次數與2020年底相當。
2、小汽車、電動車等個體化出行方式占比大幅增加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市民更偏向于選擇個體化出行方式。近年來全市私人機動車和電動車保有量增長迅猛,電動車和小汽車出行方式占比相較2018年有明顯提升,增長態勢遠超其他交通方式。
3、軌道出行比例穩步提升,常規公交占比有所下降
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南昌市民公共交通出行占比總體較為穩定。隨著軌道新線路開通,網絡效應凸顯,軌道出行比例顯著提高,軌道交通在城市交通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受疫情影響,相較2018年底,常規公交出行方式整體占比的降幅較為明顯。
為合理調控市民迅速增長的個體化交通需求,引導城市和交通協調發展,基于本次調查結果,深城交提出應重點從以下3方面持續發力,并將密切跟進相關政策及行動的推進,促進南昌市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的構建:
1)全面優化公交線網,全方位提供公共交通實時信息服務,完善軌道交通與常規公交的聯合運營機制,提升公共交通競爭力;
2)通過交通需求管理研究,完善車輛發展引導政策,合理控制機動車總量;
3)面對日益增長的電動車擁有量和出行量,通過優化路權配置和完善非機動車停車場建設,有序引導和規范電動自行車運行秩序。
深城交江西分院于2010年設立,是南昌最主要的交通專咨詢機構之一。十余年來,持續貼身服務南昌及周邊城市交通建設,關注居民多樣化的活動鏈特征和出行訴求,編制了南昌交通規劃體系的主干《南昌市城市綜合交通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同步開展)和《南昌市干線路網規劃》,根據“一張藍圖干到底”的原則,指導南昌市骨干路網科學建設,錨固了“十縱十橫”城市骨架路網。南昌市整體道路交通運行狀況持續向好,2021年交通健康指數(高德)位列中部6大省會城市第1名。深城交還承擔了《南昌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的編制工作,致力于構建科學合理、高效可達的南昌軌道交通網絡,奠定了“環+放射”的軌道網絡結構。近兩年南昌軌道新線陸續開通,軌道客流效果理想,全網日均負荷強度在全國內地軌道城市中排名10名左右,排名靠前。除此以外,深城交還積極開展各層次專項交通規劃及研究近100項,推動南昌市城市交通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除深圳、南昌外,深城交在東莞、成都、蘭州等國內數十個城市開展了居民出行調查工作。未來,深城交將持續關注并開展不同發展背景下的城市交通出行變化趨勢研究,以“讓交通與城市更美好”為使命,探索交通大數據與城市交通治理的前沿趨勢,致力于成為全球領先的城市交通整體解決方案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