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激情亚洲视频欧美-日韩一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亚洲日韩国产精品推荐

前沿熱點 | 環境行為學導向下的城市商務區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研究及其實踐

美國環境美學家阿諾德·柏林特曾說“環境條件對健康、滿足感、自我實現和幸福感的影響是廣泛和重要的。”[1]由此可見,商務辦公區的環境不僅會影響城市形象,也會直接影響辦公人群的心理健康和工作效率。

 

環境行為學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人的行為與其所處環境之間的聯系,使人們能合理改善環境及生活質量,同時滿足人的行為活動和心理活動的需求。[2]本文從使用者的行為需求出發,探究環境與人的行為之間的關系,并運用景觀的設計手法為高壓的辦公群體創造出舒適放松的公共環境。

 

 

01 城市商務辦公區公共空間景觀設計中主要存在的問題

 

高密度的商務辦公區,節奏快,氛圍緊張,以致于辦公群體們在其中倍感壓抑,難以喘息,這已經對他們的心理和行為造成了負面影響。根據相關調查顯示,主流城市的白領亞健康比例達 76%,處于過勞狀態的接近六成,真正意義上的“健康人”不足3%。[3]雖然社會對高壓辦公群體的身體和心理健康關注已久,針對該類人群的治療也越來越多,但更多的還是局限在傳統的醫療、心理疏導等室內空間中進行,對于他們最常使用的辦公區公共空間往往沒有過多關注 。筆者通過實地的考察以及案例的分析,發現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 功能定位不清晰,空間設計不合理,使用率低下;

 

(2) 未能針對辦公群體使用需求進行特殊設計,人性化不足;

 

(3) 主題不顯,特色不足,景觀效果千篇一律,識別性低。

 

 

02 城市商務辦公人群特征及行為需求分析

 
 
1.人群特征
 

(1) 群體年輕化:根據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商務群體年輕化趨勢日漸明顯,商務群體正在更新換代,80、90后已經成為商務群體的中堅力量。[5]

 

(2) 重視做事效率:一般高端商務區辦公人員都擁有豐厚的薪水,自由的活動時間對他們而言是非常寶貴的,在有限的時間內高效的處理事情是他們的行為準則。

 

(3) 偏向嘗試新媒體運用: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社會媒體逐漸改變了大眾的生活方式。高效性與便利性使得商務群體更偏向嘗試新媒體進行溝通。

 

(4) 心理壓力與亞健康狀態:商務群體的壓力大多來自工作,職業強度和職場交往日益成為困擾商務人士的兩個因素。多方面的壓力使得商務人群出現了亞健康的趨勢,包括血壓、心臟、呼吸等身體健康以及抑郁、焦慮等心理健康問題。

 

(5) 追求生活品質,重視自我價值實現:商務群體一般比較優秀,收入較高,處在馬斯洛金字塔的頂端。他們相比普通人更注重生活品質,希望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實現自我價值。

 

 

2.行為需求

 

(1) 溝通與交往

 

需要層次理論中的愛和歸屬感即為社交的需求[4],而著名的霍桑實驗也表明人是社會人而非經濟人[5],這些都表明人是需要社交的。相互交流可以促進同事間的情感交流,增強團體意識,進而獲得尊重并實現自我價值。因此在商務區公共空間設計時應該創造更多舒適的交往空間。

 

(2) 釋放心理壓力

 

社會對于商務辦公群體的亞健康狀態關注已久,他們因高強度的工作強度及壓力衍生出很多生理及心理的疾病。因此,景觀設計中為商務群體提供安靜的釋壓環境非常重要。通過親近自然,呼吸新鮮空間,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逐步緩解來自工作的壓力。

 

(3) 公共性與私密性

 

阿爾托曼對私密性的定義:對接近自己或自己所在群體的選擇性控制。[6]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私密性是指對生活方式的選擇和控制。交往是有必要的,獨處也是一種需求。因此在景觀設計時應該設置不同開放程度的景觀空間:私密空間增加邊界因子,使得人們可以免受干擾,舒適的交往;當然對于核心焦點區域,還需要設置開敞的公共空間供使用者獲取信息、參與活動。

 

(4) 向往自然

 

人們都有趨向自然的心理,最大限度的接觸自然是人類的本能。研究顯示,當場地內的綠化量超過整體視野的四分之一時,人們的生理與心理會產生舒適感。新鮮的空氣、自然的植物、充足的陽光、清澈的水體這些自然元素能夠使人放松心情,減輕疲勞,緩解壓力。[7]

 

 

03 環境行為學導向下的商務辦公區公共空間設計策略

 

 

1.滿足不同的情感需求

 

商務辦公群體需要來自外環境和同事的情感關懷來提高自我認同感和歸屬感,這就需要景觀設計為他們營造不同的情感交流的空間。例如適合交流的桌椅、有助于激發靈感的配色、自然優美的環境、空間上的互動設施等,這些景觀元素都可以從使用者的特點出發量身定制,為他們提供舒適的交往空間加強同事間的情感交流,獲得他人的認可。

 

此外,外環境中的企業精神和地域文化也可以增加商務群體的歸屬感。提取與商務區相關的色彩、造型、聲音等元素融入景觀設計中,都會讓使用者感覺被環境所接納從而產生歸屬感。例如,對于高端商務區常有外籍人士出入,可在設計中運用一些國際通用元素、增加多語言標識等,體現出園區的包容性、國際性,增強使用者的歸屬感。

 

往往不經意的小細節最能打動人心,對于不同商務區公共空間的景觀設計應該從滿足其情感需求的源頭入手,多層次分析,做到以人為本,以其感受為空間設計的基礎,為商務群體營造家一般溫暖的商務區外環境。

 

2.創造多種的活動可能

 

商務辦公群體的行為活動一般包括散步、溝通交流、鍛煉、冥想休憩等,活動屬性比較明確。根據上文對此類群體的人群特征和行為需求分析發現,在辦公區公共空間設計時主要從滿足基本功能(功能性)、促進身心健康(健康性)和提增強趣味性和使用舒適度(人性化)三方面來考慮。滿足基本功能就是根據此類人群的行為偏好組織流線,劃定空間內容,比如功能分區等;促進身心健康主要是釋壓和減輕疲勞,可以通過策劃人的活動主動降壓,也可以通過外部環境被動減壓,例如設計康養植物、舒緩的燈光和水景等,通過兩者的結合達到療愈效果;同時,增加空間的趣味性設計,可以促進更多的互動活動發生。通過觀察商務群體的行為習慣,關注設施的細節設計,也可以為使用者帶來舒適感,增加場地的認同感,從而提高空間使用率,提高活動的質量。

 
圖片
 
圖1 休斯頓中心廣場創造了多種情感交流的場所
 
 
圖片
 
圖2 重慶中瑞產業園國際化文化展示及標識性設計

 

 

04 案例實踐:深圳市興融街區省園

 
 
1.項目背景

 

興融街區坐落在深圳市福田中心區深南大道西南側,媲美深圳“華爾街”。其在規劃初期,是以美國曼哈頓區為藍本,集合廣東騎樓風格的裙樓元素,建成深圳的“十三姐妹樓(聯通大廈、投資大廈、華融大廈、免稅大廈、煙草大廈,時代金融中心,中心商務大廈、新華保險大廈、興業銀行大廈、航天大廈、卓越大廈、國際商會大廈A座和B座。)”,以金融、商務寫字樓為主,成為深圳的標志建筑群。[8]其空間形式雖與紐約大致相似,但在公共空間的使用效果上卻大相徑庭。興融街區街心公園基本只是周邊辦公人群午后休憩的場所,整體閑置率較高,與紐約街心公園節日演出、音樂會、表演等豐富的活動相差甚遠。此次提升從環境行為學的視角出發,挖掘使用人群的真實需求,提出更科學合理的設計方案,搖身一變成為鬧市中辦公人群療愈自我的心靈凈土。

 

2.場地現狀分析

 

(1) 基地概況

 

本次研究范圍西起新洲路、東至益田路、北至深南大道、南到福華路,共0.3平方公里。范圍內共有66棟辦公樓,1座購物中心(購物公園),1座交通樞紐(福田站:地鐵、地下火車站),辦公類型主要是以華安保險、投行、招商證券、新華保險、興業銀行等為代表的眾多金融證券行業。

 

根據規劃,興融街區在高密度的辦公地塊預留東西兩塊綠地,分別以自然生態、金融商業為主題,展現興融街區“入世謹省”、“出世禪意”的雙層境界。省園便是位于興融街區西側的長條形綠地(長約180米,寬約50米),約9000平方米。改造前這里存在一些老舊公園的普遍現象:設施品質比較老舊,空間割裂嚴重,人性化不足,整體特色不明顯等,這不僅與周邊高端大氣的建筑環境不匹配,更不能滿足當下商務人士更高標準的使用需求。

 
圖片
 
圖3 研究范圍
 

 

圖片
 
圖4 項目區位

 

 

(2) 超高比例的辦公群體

 

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得出研究范圍內職住比高達901.78%,基本以商務辦公群體為主,多為25-34歲的年輕群體,且男性辦公人群比例較全市水平偏高,總體收入水平較高。綜合區域內的辦公樓屬性,可以得出區域內辦公職業多為金融證券行業。

 
圖片            圖片

 

                          

 
圖5 研究范圍內人群特征數據
 
數據來源:百度慧眼2021年2月

 

 

(3) 超長時段的使用需求

 

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看出,研究范圍內工作日和周末節假日24小時流量具有明顯時間差異性,這也和一般的辦公作息時間相符合。通過周末和節假日人流對比可以發現,區域內周末亦有相當一部分的人群流量,且晚上在22:00-23:00人流逐漸撤離完成。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周末有約半數群體在加班,且全周內也有部分群體加班到深夜。

 
圖片
 
圖6 研究范圍內人流量數據
 
數據來源:百度慧眼2021年2月

 

 

(4) 分析總結
 

通過上述多個維度的分析,我們總結出該場地特征:

 

1.顯著的商務辦公區,且辦公密度高,綠地資源稀少。

 

2.使用群體多為快節奏、高壓力的金融證券從業人員。

 

3.區域內的人流具有明顯潮汐現象,白天人多,早晚人少。但因加班作息問題,較其他公園相比,存在夜間使用的特殊需求。

 

基于上述總結,我們本次的設計命題屬性明確:從環境行為學出發,在高密度商務辦公區針對高壓辦公群體進行的量身定制的公共空間景觀設計。

 

3.總體設計

 

(1) 主題定位:靜思考、慢節奏
 

省園是在充分聯系場地與周邊生活、滿足商務辦公群體使用需求、在原有街區公園基礎上的一次升級改造,營造了“大隱于市、鬧中取靜”的空間特色,集合夜景燈光、音樂演出、藝術展示、公益活動,廣場售賣,瑜伽運動等城市動能一體,為喧囂忙碌的都市打工人提供駐足、停留、冥想、小聚的公共綠地,是鬧市中“靜思考、慢節奏”的街心公園。

 

“省園”寓意:省,吾日三省吾身,自我反??;開源節流,勤儉節約,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園”,一方面是場地本質屬性的回歸,同時與“圓”諧音,象征場地無限蓄能的圈環及未來的無限可能。

 
 
圖7 改造后鳥瞰圖
 
 
(2) 空間結構:中軸對稱的帶狀綠地
 

場地整體呈現拱形帶狀結構,起承轉合,中軸對稱,表現出強烈的軸線感、序列感,契合商務辦公區穩重大氣的空間布局。而且,從高樓俯視整個公園,會發現穹頂帶狀,結合方塊元素,仿佛兒時的“跳房子”,增添了動感趣味,激發人們走出大樓、到戶外活動釋壓的激情。

 
圖片
 
圖8 空間結構
 
 
4.環境行為學導向下的公共空間具體設計

 

(1) 能量場

 

1)公共與交往

 

人具有社會性,參與和交往的愿望是每個人都有的。有研究顯示,大多數人都喜歡長時間關注他人表演或者被關注。通過“表演”被他人關注可以獲得自身的價值感,同時觀察者也能在觀看的過程中找到樂趣。無論是觀察者還是表演者都能從中獲得心理的滿足。[9]運用這種“人看人”的社會現象,設計將中心能量廣場定義為全園開敞、焦點的公共空間,打破先前僅作為通過性空間的功能缺口,吸引策劃更多活動駐入,街頭藝術、周末集市、創意展覽、跨年倒數……讓辦公群體未來的公共交往活動煥發無限可能。

 

2)釋壓與審美

 

能量廣場鋪裝靈感源于自蒙德里安的三色構圖——《紅黃藍構成》,采用經典的三色構圖配比形成鋪裝模塊。同時圍繞中心逐漸發散,猶如心理學上常用的催眠釋壓環,為高樓上俯瞰的人們帶來工作間隙的心靈放松。

 

3)無礙與通行

 

通過現場觀測,發現中心廣場日常最多的是東西向的日常穿行。設計從人本出發,通過無礙坡道、人行臺階將廣場與兩側街道有機融合,滿足辦公群體快速通勤的使用需求。

 
圖片            圖片
 
圖9 能量廣場改造前和改造后
 

 

圖片
圖10 無障礙坡道德式護欄
 
 
圖片
圖11 鋪裝細節:陰刻園名

 

(2) 省世廊

 

心理學家德克·德·瓊治(Derk de Jonge)提出了“邊界效應”理論,他指出“森林、海灘、樹叢、林中空地等的邊緣都是人們喜愛逗留的地方,而開敞的曠野或灘涂則無人光顧,除非邊界區已人滿為患”。[9]因此,位于邊界的廊下空間是人們最愿意逗留的地方。在這里,人們可以直接進行私密的交往,也可以遠望中心廣場的動感表演,作為觀眾間接參與其中。我們融合兩側街道,合理布局臺階高度,綜合考慮人際交往的距離,人體工程學的舒適尺度,進行臺階、廊架、座椅一體化設計,形成林下私密休憩空間。同時在與街道之間用花池隔離,為人們形成休憩的安全感和依靠感。而且,臺階上雕刻的省世名言,也將會為休憩的人們帶來意外的小驚喜。

 
圖片            圖片
 
圖12 省世廊改造前和改造后
 
 
圖片
 
圖13 臺階陰刻名言
 
 
圖片
 
圖14 臺階、座椅、廊柱一體化設計

 

(3) 金融柱
 
1)傳統燈柱的新媒體轉型

 

四個金融柱高約14米,寬約2.3米,原本為傳統的景觀燈柱。設計結合年輕群體偏愛的新型媒體的社交方式,將其重新包裝,形成兩面燈光、兩面熒屏的立體信息屏。結合辦公人群的作息時間,融合科技和藝術,工作時間播放金融股市、財經新聞等金融內容,夜間和節假日播放主題燈光表演。金融柱憑借極具創意的光影形式,不成為了省園的視覺焦點,也是整個興融街區的重要城市標識,強化了街心公園的公共性與人文性。

 
圖片            圖片
 
圖15 燈柱改造前和改造后
 

 

圖片            圖片
 
圖16 金融柱主題內容播放效果

 

 

2)人性化的視覺黃金分割

 

因立柱豎向比例7:1,內容呈現受限,因此設計根據屏幕最佳比例16:9以及人的視線舒適度和內容辨識度,將屏幕內容從近人尺度、街道尺度、城市尺度三個維度進行不同內容的分類。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17 金融柱屏幕設計細節

 

 

(4) 光之韻

 

公園整體日景植物有著庭院造景的意境,陽光透過廊架產生層次豐富且舒適的光影,人們停留、休憩,安靜感受一種獨立于周圍都市環境的放松愜意;夜景延續日景的舒適,并在此基礎上提升夜間的氛圍:

 

1)秘密的廊下休憩:感受自然,體驗光影

 

營造夜間聲、光、綠植以及環境四種元素在整個場域互相影響的自然氣息,自然生長的藤蔓與廊架格柵產生韻律的光影,星星點點的燈光作為點綴,增添浪漫的元素,為午夜到來的職場精英營造舒緩寧靜的冥想空間。

 
圖片
 
圖18 省世廊下熒光燈灑滿木平臺
 

 

2)公共的廣場交往與歸家路上的光毯

 

夜晚廣場的通過率很高,是疲憊的辦公人士回家之路。在平日,關閉立柱大熒幕,與廣場的暖色光形成對比,呈現地面的創意燈光,通過透光混凝土呈現的光纖星光會有機地、呼吸般緩慢的變換著,在提供基礎照度的同時,營造另一種讓人興奮的浪漫的光環境;在需要舉辦活動的情況下,開啟立柱投光燈和主題熒幕,提供活動所需的照度,營造積極的交往空間。

 
圖片
 
圖19 夜晚歸家路上的能量光毯
 

 

(5) 療愈綠

 

有著高強度工作壓力的辦公群體相比普通人更擁有一顆向往綠色、向往自然的心,他們需要代表生命的綠色、代表活力的花色來療愈超負荷的大腦。中軸兩塊帶狀綠地正是他們所需的生命色,其植物配置基本保持了2017年花漾街區建設時的設想:以大腹木棉、龍船花、四季秋海棠為主的花漾景觀形成中軸線的視覺焦點;旁側廊架上爬有炮仗花,下側分割花池采用狐尾天門冬、常春藤,運用低調的色彩搭配營造靜謐的休憩空間。同時,運用群落植物天然的功效,在高密度灰色空間中通過蒸騰作用和遮蔽作用有效降低空氣溫度、增加相對濕度,提高體感舒適度,營造出高密度低氣壓的鬧市中的一片宜人小氣候。

 

在這里,辦公群體不僅可以從高處俯瞰來自自然的生命力,更可以停留下來,在人工營造出的小氣候中享受片刻的舒緩與安寧。

 
圖片            圖片
 
圖20 改造后中心綠地及廊架綠化效果

 

 
結語
 

本文基于環境行為學理論,圍繞辦公人群的心理需求、活動特征兩方面問題進行辦公區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的多方位、多層次的研究,并將其運用到實際的工程案例中。改造后的社區公園使用率明顯提升且成為街區亮點,是一次真實的通過環境提升改善群體生活的成功實踐。深城交依托強大的智慧交通數據庫,結合傳統的規劃-交通-工程-景觀多專業協作,形成了科學的工程設計體系。中心多年來秉承著以人為本的原則,致力于通過精細化的布局和人性化的設計,打造了包括百花二路兒童友好型街道、福田上步休閑綠廊、福田中心區系列口袋公園在內的眾多優秀項目,獲得了市民和業主的高度認可。中心將持續打造國際一流、全球領先的高品質街道示范工程,為美化城市形象、改善人民生活獻計獻策。

 
圖片            圖片
 
圖21 改造后公共空間使用率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阿諾德.柏林特(美).生活在景觀中——走向一種環境美學[M].陳盼,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29.

[2]祝磊.從環境心理學談城市廣場設計[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6(05):9-12.

[3]李曉彬.辦公區外部景觀設計研[D]. 西南交通大學, 2010.

[4]亞伯拉罕•馬斯洛(美).人類激勵理論[M].1943

[5]李陽.城市商務辦公區外環境設計研究[D].西南大學,2017.

[6]林玉蓮等.環境心理學[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7]崔祎.基于環境心理學的城市辦公區景觀設計研究[D].吉林農業大學,2018

[8]深圳市城市設計促進中心.《深圳城市讀本·中心區變形記》[M].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2018

[9]揚·蓋爾(丹麥).交往與空間[M].中國建工出版社,2002

 

 

景觀設計院

撰寫:姜鈞文、程智鵬、陳嵐

 

返回列表